中超直播数据暴跌,地级市比赛抢破头,足球热度到底去哪了?

作者:24直播网

前两天网上看到个新闻。

6月29号央视频直播四场球赛,好家伙,就一场是中超的,武汉三镇对成都蓉城。

另外三场呢?全是江苏那边的城市联赛!

结果你猜怎么着?

中超这场比赛的直播预约人数,惨淡到连两千人都不到。

反过来再看人家江苏,苏州和扬州这场联赛直接炸了!

线上抢票预约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八万多人!

更夸张的是什么?

实际有一百四十四万人,像过年抢火车票一样,疯狂去抢区区四万五千张实体票!

这差距,已经不是用-大-能形容的了,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!

看到这数据,我当时就蒙了,特意去查了查:这江苏城市联赛,到底是何方神圣?

说实话,中超以前确实是风风光光的顶流。

曾几何时,那也是万人空巷的热闹。

可现在呢?

似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。

你看,武汉和成都,那可都是响当当的省会大城市啊!

两地的球队交锋,按照常理,关注度绝对低不了。

可现实的冰冷数字就摆在那儿:预约看直播的人数惨不忍睹。

反观江苏这些地级市之间的-内部-联赛,仅仅苏州对阵扬州这一场,就涌来了百万级的热情。

这种火爆,是完全超出了-联赛-本身概念的,线下票根本不够卖!

这场面,以前真是不敢想。

我在朋友圈都刷到不少,各种在苏州工作的朋友吐槽票难抢、哭诉没抢到。

短视频平台更是被江苏这场球赛的新闻和周边刷屏了!

感觉一夜之间,全国人民都在讨论这个城市联赛!

这热度,中超多久没享受过了?

我朋友就在苏州工作,他那天在群里感慨说:比赛那天,整个苏州城,说-疯-了真不为过!

有多离谱?

他公司里有同事,凌晨三点就爬起来设闹钟,就为了卡点抢票!

这不是追星,是看城市联赛啊!

他们小区的业主群里都在干嘛?

不是讨论房价车位,而是热火朝天地组织拼团购票!

组团买城市联赛的票,这场景,您细品!

走在苏州的大街上,感觉氛围也变了。

小卖部、小餐馆都蹭上了热度,纷纷摆出比赛相关的纪念品在卖。

甚至有企业直接包下大片的看台,组织员工或邀请市民去看球。

人家企业的口号还特实在:提振城市精神!凝聚民心!

这不比单纯打广告强百倍?

再看看中超这边厢。

冷冷清清的直播预约,空荡荡的看台画面(疫情后开放了也远不如前)。

两相对比,中超真像个被冷落许久的孩子。

为啥差距会这么大?

冷静下来琢磨琢磨,背后其实很有道理。

中超这些年,走过的弯路不少吧?

问题攒了不少。

先是那些曾经让我们津津乐道、买票就为看一眼的大牌外援,一个接一个走了。

球星效应大打折扣。

留下来的,或者上场的国内球员呢?

竞技状态、比赛态度似乎也不像早些年那么拼了。

场上节奏拖沓,失误也多,场面沉闷。

观众花了钱、熬了夜,看这种球,图啥呢?真心没意思!

时间长了,观众自然用脚投票。

再看看俱乐部和球迷的关系。

很多球队常年驻扎在一个城市打主场。

按理说该是本地人心中的-城市英雄-、-精神图腾-吧?

可实际上呢?

似乎就跟走个过场差不多。

训练基地封闭、球星少露面、很少看到俱乐部真正深入社区和普通市民互动的新闻。

别说情感连接了,连存在感都稀薄。

俱乐部赚吆喝还是赚钱?球迷的归属感在哪?

反观这次火出圈的江苏城市联赛,思路完全不同!

他们根本没把足球仅仅当成竞技比赛。

人家是把这当成了城市名片!全民盛事!嘉年华!

为了让足球真正走进市民生活,这诚意、这投入,杠杠的!

苏州为了准备这场联赛,那是全方位铺开搞宣传。

坐地铁出行?地铁站里全是醒目的比赛海报!

去商场购物?走几步就能碰到球员签名活动!

中超直播数据暴跌,地级市比赛抢破头,足球热度到底去哪了?

这存在感,想不看到都难!

更绝的操作在后面。

人家不只是吆喝,还深度挖掘商业潜力。

搞了周边产品众筹!把参赛队伍的球衣,融合了苏州本地特色元素重新设计。

这种带着-地方烙印-的文创周边,一推出,直接卖爆!

我网上看到好多晒单的。

这还没完!

有精明的餐馆老板,蹭热度推出了-冠军套餐-!

点这个套餐,就有机会参与抽奖。

抽啥?

对咯!就是那让百万人争抢的比赛门票!

这多接地气?

让一顿饭的钱,可能就换来一次现场体验的机会。

门槛低,趣味性强,谁不想试试?

普通老百姓觉得好玩又新奇,参与感蹭蹭就上来了。

结果呢?

比赛本身的吸引力,反而因为这些周边活动变得更大了!

大家愿意去了解球队,想去现场感受那个气氛。

这事儿,也引出了我另外一个感慨。

大家还记得自己上次认真、完整地看完一场中超或者国足比赛是啥时候吗?

我记得小时候,周末守电视看甲A、看中超,看海外球星踢五大联赛,是雷打不动的节目。

可现在?

问问身边的年轻人、上班族。

周末空余时间更愿意干嘛?

约朋友开黑打游戏?或者刷刷各种短视频、追个剧?还是出门去浪?

看场足球比赛?

好像真得排在后面不少位次。

再看看中超的比赛时间安排。

有多少场次是安排在黄金时段、方便球迷到现场或者回家看直播的?

不少比赛愣是搞到晚上十点以后开球!

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打工族、还要早起上学的孩子,有几个撑得住?

就算在家看直播,熬久了也顶不住。

想周末去现场支持一下吧?

看看中超的票价?

稍微位置好点的看台,动辄几百块!

工薪阶层、普通学生党,得掂量掂量。

拖家带口去看场球?小半个月的伙食费都够呛。

对比之下,在家舒舒服服躺着看直播(虽然比赛可能一般),或者干脆看别的娱乐活动,似乎是更经济实惠的选择?

所以啊,中超这头-困兽-,想要-出笼-重新赢回观众的心,只靠竞技层面的老套路,行不通了。

但江苏这次的现象级爆发,真的让人眼前一亮!

它点燃了一种可能、一种期待。

我忍不住幻想:

要是我老家,也能搞起这样充满活力、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联赛呢?

是不是我也愿意买张票,约上三五好友,去现场吼几嗓子,给家乡的球队助威?

那种支持-自己人-的感觉,那种为-熟悉面孔-加油的心气儿,那种融入城市节拍的归属感。

绝对比对着电视上那些戴着口罩也不认识多少、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中超球员喊加油,来得带劲儿!来得酣畅淋漓!

而且我听说,足协层面好像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了。

最近有风声说要降低职业联赛的准入门槛?

让更多扎根社区的基层球队有机会打上职业比赛?

要真能落地的话,那可太棒了!

这意味着什么?

也许不久的将来,在更多城市的家门口,能看到代表我们自己街道、区县、甚至市级的职业球队在拼搏!

那观众基础,还用愁吗?

为自己家乡的队伍摇旗呐喊,那热情绝对如滔滔江水!

不过这些都还是规划和愿景,美好的-后话-。

现在的现实很骨感。

中超的路,确实漫长且坎坷。

需要反思、需要革新。

关于苏州那场144万人抢票的神奇比赛,网上也有人说是-运气好-。

什么碰巧天公作美啊,或者那天凑巧有啥特别商演助阵啊。

中超直播数据暴跌,地级市比赛抢破头,足球热度到底去哪了?

这种-偶然论-,恕我不能完全认同。

诚然,天时地利人和都需要。

但说到底,火到这种地步,核心还是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和耕耘!

那些最终拿到票挤进球场的,大多是哪些人?

我觉得大部分是当地那些一直默默支持这支代表城市队伍的老球迷,是他们的基本盘。

是土壤。

然后,通过前面提到的那些接地气的、花样百出的周边活动(地铁海报、商场签名会、周边众筹、餐饮联动抽奖) ,不断吸引好奇的新观众、凑热闹的年轻人。

让球队、让比赛,真正融入了城市的血脉,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闲聊和消费场景。

这种自下而上、从社区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归属感和热情。

这种让足球比赛变成城市大Party的模式。

不是靠砸钱买几个大牌球星就能速成的!

它需要运营者真正弯下腰,走到球迷中间去。

现在网上对此事的讨论,已经非常热烈了。

很多声音都在呼吁:学学江苏吧!让足球不只是那90分钟!

要把比赛日变成一个城市的节日(嘉年华)!

比赛当天,在球场周围配套搞搞美食节?

弄个小型演唱会?

安排点亲子互动游戏?

让一家老小、不同爱好的年轻人,来这里都能找到乐子。

目的很简单:让球迷或者潜在的观众,觉得去看球不光是-看个比赛-,而是能轻轻松松玩个半天,顺带看看球!

现在年轻人爱的就是这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-一站式-休闲活动。

中超要是能痛定思痛,放下身段,好好琢磨、认真借鉴这种模式。

从根儿上改变思路,从球迷体验出发。

或许真能逐渐找回观众的热情。

让看台重新热闹起来。

总结一下:

江苏城市联赛的-爆火-与中超的-遇冷-,这冰火两重天的局面,传递出的信号再明显不过。

中超直播数据暴跌,地级市比赛抢破头,足球热度到底去哪了?

中国足球想要重新回归大众视野,真正火起来,靠顶层设计、靠砸钱引援的旧思维,可能要走下坡路了。

现在需要的是,换个思路!

从社区出发,从基层做起,真正把足球种在城市的土壤里,融入市民的生活中。

让比赛成为邻里共同的话题,成为城市共同的骄傲。

这火种,需要各地实实在在地去摸索,去点燃。